倡导文明祭祀
春风送暖,又逢清明。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引导人们在慎终追远、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、尊重传统、继承传统、弘扬传统,增进爱党、爱国、爱社会主义情感,倡导平安、温暖、文明、和谐的社会新风,值此清明节来临之际,我们向广大市民提出倡议: 绿色低碳、文明祭祀 自觉破除焚烧纸钱、燃放鞭炮等陈规陋习,提倡鲜花祭祀、植树祭祀、音乐祭祀、网络祭祀以及组织家庭追思会等文明绿色低碳的祭祀方式,表达对生命的敬畏、对已故亲人的缅怀,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和低俗的祭扫用品,树立祭扫新风尚。 传承美德、节俭祭祀 遵守社会公德,崇尚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,树立厚养薄葬的新风尚,提倡对在世老人尽孝心,使其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。老人逝去后,节俭治丧,文明祭奠,让逝者安息,让生者无憾。 错峰祭扫、平安清明 清明节前后为祭扫高峰,提倡市民合理安排祭扫时间和路线,错开高峰,多乘坐公交祭扫,自觉遵守定点祭祀和有关防火规定,不违规用火,避免各种安全隐患的发生,确保平安过节。 率先垂范、党员带头 党员干部践行绿色殡葬理念,自觉遵守殡葬改革规定,带头低碳祭扫、文明节俭办丧事,积极宣传文明新风,宣传殡葬改革,制止低俗迷信祭祀行为,以正确导向和行为示范带动广大群众革除丧葬陋俗,弘扬新风正气。 广大市民朋友们,让我们携起手来,从你我做起,从每个家庭做起,以文明缅怀、平安和谐的实际行动助推移风易俗,争做告别陋习的先行者和文明新风传播者,大力弘扬时代新风,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一份力量!
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,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。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《历书》: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丁,为清明,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,盖时当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因此得名。"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雨水增加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,故有"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"。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,主要是扫墓,为慎终追远、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。 清明节习俗 荡秋千 秋千,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。它的历史很古老,最早叫千秋,后为了避忌讳,改之为秋千。
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。古时叫探春、寻春等。四月清明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。 植树 清明前后,春阳照临,春雨飞洒,种植树苗成活率高,成长快。因此,自古以来,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。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,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,便剪断牵线,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,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,给自己带来好运。 插柳 清明节,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。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,俗话说:“有心栽花花不发,无心插柳柳成荫。”柳条插土就活,插到哪里,活到哪里,年年插柳,处处成荫。 戴柳 清明戴柳,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,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,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,有辟邪功用,后世又有“纪年华”之遗俗,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。
节令食品 蒿饼 蒿饼颜色翠绿且带有植物清香,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,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。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,以肉、蔬菜、豆沙、枣泥等作馅,纳于各种花式的木模之中,用新芦叶垫底入笼蒸熟。 青团 清明时节,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。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“浆麦草”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,与糯米粉拌匀揉和做成的团子。 馓(sǎn)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。“馓子”为一油炸食品,香脆精美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,以麦面为主料;南方馓子精巧细致,多以米面为主料。在少数民族地区,馓子的品种繁多,风味各异,尤以维吾尔族、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。 清明螺 清明时节,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,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,最为丰满、肥美,故有“清明螺,抵只鹅”之说。可拌、可醉、可糟、可炝,无不适宜。 此外,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、蛋糕、夹心饼、清明粽、馍糍、清明粑、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。